柳州,因工业而兴,也因工业而强。坚守实业、自强不息、接续发展,柳州发展成为西南工业重镇。多年来,柳州把工业基因刻在骨子里,工业成为柳州经济的支柱,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柳字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具认可。当前,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柳州审时度势,加快培育发展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成为目前柳州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
11月11日起,《广西日报》推出《柳州“智造”》系列报道,聚焦柳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动实践,全方位报道柳州市是如何积极拥抱新时代机遇和挑战,致力于将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打造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促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首篇报道以《科学技术创新,提质柳州工业》为题,聚焦柳州多个重大产业标志性工程,利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布局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并结合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驾驶工程机械技术,推动工业智能网联设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发展。
记者在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看到,工厂的600多台数控设备正“火力全开”忙生产。地上一个个方形标签码犹如“方向标”,智能小车通过识别标签码实现精准定位、快速送货。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已超越了60%,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智能化程度领先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在这里13分钟下线一辆挖掘机,实现年产能2万台。
而在柳工装载机制造工厂,平均每5分钟就能听到1台装载机下线的声音。工厂形成“地下—地面—空中”立体物流配送模式,日产能超过100台。目前柳工智能工厂通过投入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装备,建成柔性装配生产线、智能焊接加工单元,部署立体化仓库等智能制造加工单元,成为国际领先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产品制造周期均减少40%。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研究总院投资管理技术专家罗文宏介绍,柳工将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继续贯彻落实“三全战略”,继续推进柳工智能国际工业园项目二期、其他产品线智能化工厂等项目,实现制造全面智能化,将柳工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
当下,柳州市正通过实施柳工“三全”规划、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东风柳汽“龙行工程”、柳钢集团“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等重大产业标志性工程,利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布局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并结合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驾驶工程机械技术,推动工业智能网联设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发展。
在北部生态新区,优必选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未来将建成应用于智慧大健康机器人、智慧物流等行业服务机器人场景、C端消费级机器人产品的机器人生产制造基地,实现“机器人造机器人”。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德霞介绍,作为柳州培育壮大“新字号”产业的主阵地,目前新区拥有优必选机器人、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企业。尤其是成功引入AI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优必选机器人,填补了广西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空白。下一步,还将以“智”兴“质”,破局突围,加快形成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王德霞和记者说,新兴起的产业产值从2021年占新区工业总产值占比6.7%,到2023年占比达到37.4%,新兴起的产业产值超过了90多个亿,成为了北部生态新区高水平发展的主力军。重点做大做强新区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同时推动实现延链、强链和补链的升级,把新区打造成为集设计、主体制造、关键零部件、公共服务平台为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
以“智”兴“质”,近年来,柳州市积极布局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措施,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目前,柳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超过8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50家,工业机器人存量近8000台。柳州全力发展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在机器人领域实现了自主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及工业4.0整体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柳州已掌握六大系列50多种规格机器人整机产品,尤其在汽车和机械领域的生产线研发集成方面表现突出。今年1至9月,智能终端及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质生产力产业完成产值127.3亿元,同比增长56.9%
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漾表示,通过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培育与引进工程、百项创新产品研制与推广工程、百亿产业基金投资工程、百个应用场景开发工程、百个新基建项目建设工程、百亿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工程等六大工程,推动全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创新赋能实现新提升、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企业培育实现新跨越。
预计到2026年,柳州市将实现智能终端及机器人公司数超过100家,产值超过150亿元;到2035年,企业数量超越400家,产值超过1000亿元,逐步将柳州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要素保障有力、营商环境一流的“西南智谷”。
11月12日,该系列第二条报道《科技攻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出,聚焦我市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兴产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也在依托“数智”技术优化升级,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柳州市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从实际出发,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汽车、钢铁、机械“老三样”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强劲。
记者在东风柳汽乘用车焊接车间B1焊装线看到,这里正在进行星海V9和星海S7白车身的拼装焊接,这条产线在升级改造前焊点自动化率91.2%,现在已达到100%。
这条生产线布局紧凑,科技感十足。200多台机械手分工合作,每小时能焊接40台的白车身。据了解,焊装B1新线台机器人及周边设备的安装,建成可适应6车型共线的柔性生产线。产线配套的中控系统能在屏幕上智能地显示整个生产现场的实时生产状况和设备运转情况,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处置设备故障的精准时效性。此外,焊装车间还组织技术人员对另外两条老旧产线进行了智能化中控系统立项研发攻关,实现了全部生产线的中控系统智能化。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焊装车间技术员朱皓宇介绍,该生产线主要是采集现场设备PLC的过点信息数据,包括把它统筹做好数据分析,开发页面,把数据可视化,以提升现场管理的效率。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焊装车间工段长曾宇奕和记者说,他们后续主要做每天的生产数据交互,将生产信息按时段抄送到相关上级部门和横向部门,让他们实时了解现场生产信息的情况,达到生产信息数字化的实效性。
近年来,东风柳汽发力智能化发展,建设了国内领先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工厂充分运用大数据、AI智能、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等新技术,全方面开展流程化、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生产制造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智慧物流通过无人搬运和视觉识别技术,物流效率提升60%。同时,企业还建成国内首条商用车车架模压纵梁和横梁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并实现投产,这也是行业内首条实现车架生产全流程智能化高级排程的生产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柳钢冷轧板带厂,科研技术人员对标行业先进的技术,结合现有设备特性、功能特点对现有产线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智改数转”,生产出了行业高端的极薄带钢,拓展产品线。
柳钢冷轧板带厂生产技术室工艺技术主管袁飞说,近期生产比较多的就是马口铁以及电池壳用钢。
柳钢冷轧板带厂精整车间工艺技术员凌应勇表示,他们借助攻关极薄带钢的生产,也助推了对应基础产线的主动地升级和改造,“比如说完成了设备精度的更细致地管理,还有工艺生产流程,更加细致地去管控工艺生产参数的应用和要求。”
近年来,柳钢全面铺开“数字柳钢”,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司制作、精益管理、协同办公等各方面不断渗透和应用,不断打造出适合钢铁生产场景的创新应用。5G移动边缘计算(MEC)、全国首个“5G云上钢厂”、焊缝云眼质检、5G+AI智能轧辊装载机、5G远控堆取料机、智慧配煤、质检机器人、炼钢智能看火等一批场景应用先后投用。通过“创新驱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制造深入融合,助力集团全面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增效益、创优势。
近年来,柳州市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通过破解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和科教融合等堵点难点,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快速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为柳州市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起的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柳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管伟荣表示,柳州市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展现新作为。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的战略首选方向,精准发力三大支柱产业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2021年以来,柳州市推动科技重大专项立项74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62项,新技术新产品产值达到625亿元。柳字号新产品、新技术在深中通道、海上风、电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
柳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颖介绍,柳州市在力争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重大工程中,谋划建设柳州市低空经济产业基地、柳州市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建设项目和服务机器人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同步谋划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的中国东盟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和低空经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聚焦产业基础能力支撑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跨越,引领“十五五”期间新兴起的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柳州实践实现新进展、取得新成效。